來源
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.或狹葉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.的干燥根。按性狀不同,分別習稱“北柴胡”和“南柴胡”。
別名
地熏、茈胡、山菜、茹草、柴草
產地分布
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東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采收加工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莖葉和泥沙,干燥。
性狀
北柴胡 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,長6~15cm,直徑0.3~0.8cm。根頭膨大,頂端殘留3~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,下部分枝。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,具縱皺紋、支根痕及皮孔。質硬而韌,不易折斷,斷面顯纖維性,皮部淺棕色,木部黃白色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
南柴胡 根較細,圓錐形,頂端有多數(shù)細毛狀枯葉纖維,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。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,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(huán)紋。質稍軟,易折斷,斷面略平坦,不顯纖維性。具敗油氣。
飲片
【炮制】 北柴胡 除去雜質和殘莖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厚片。外表皮黑褐色或淺棕色,具縱皺紋和支根痕。切面淡黃白色,纖維性。質硬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
性味歸經
辛、苦,微寒。歸肝、膽、肺經。
功能與主治
疏散退熱,疏肝解郁,升舉陽氣。用于感冒發(fā)熱,寒熱往來,胸脅脹痛,月經不調,子宮脫垂,脫肛。
用法用量:3~10g。
使用注意
大葉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.的干燥根莖, 表面密生環(huán)節(jié),有毒,不可當柴胡用。
柴胡小故事
在很久以前,蜀國的鳳凰山上,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。相傳,山上有 兩個人很要好。一個姓柴,一個姓胡。他們都在給一個地主家當長工,二人親 如兄弟,有一天,胡弟突然患了病,病很奇怪,一會兒熱,一會兒冷。 地主知道后,便硬要攆走他。柴兄和地主爭論了半天,一點兒作用也 沒有,氣得他一咬牙,背起胡弟就走了。
柴兄便背起胡弟,爬到半山腰處,把被蓋在一片小草旁鋪好,把胡弟 安頓好后,便在山林中尋找一些柴火和野果充饑。 胡弟躺等柴兄,等得肚子也餓了,口也渴了,便順手拔些身邊的野草, 嚼著它的根充饑,胡弟越嚼越覺得味道不錯,便接著嚼了下去。 柴兄回來了,帶著柴火和野果、野菜,就開始生火煮食,他倆美美地吃了一頓野味。
看看天色已晚,兄弟倆就在這山坡草地上露宿下來。 柴兄一覺醒來,見胡弟沒睡覺,詢問胡弟,胡弟一愣,說:“怪了, 我昨晚上為什么沒發(fā)病呢?”柴兄想到了胡弟嚼過了野草,就試著用這種野草 煎湯給胡弟喝,果然見效。
他們干脆暫不回家,也不再給那地主干活了,決定采些這種野草下山去賣,一來治好了窮哥們的病;二來我們也有了一條生活的門路。于是,二人 就采了很多這種草,并用兩人各自的姓給這種野草藥起名為“柴胡”。 于是,他們開始做起賣柴胡的生意了。時間不長,這一帶用“柴胡” 又治好了幾個人,于是名聲傳出,患病的人紛紛前來購買,柴胡也隨之列為中 藥收載起來。